NEWS

RDMC:強化離散評分補完防範假帳號操弄

離散評分問題與假帳號威脅
在推薦系統中,多數評分採用1至5星等離散刻度,傳統矩陣補完往往忽略量化誤差與離散約束,導致預測結果偏離實際。更嚴重的是,惡意用戶透過假帳號大量灌水或清洗,形成評分異常,使系統效果大打折扣。根據 arXiv:2412.20802v2 提出的 RDMC 方法,同時建模「離散特性」、「對抗操弄」與「缺失非隨機」(missing-not-at-random)問題,確保在真實應用場景下保持高度穩健性。

彈性代價函數與對抗項設計
RDMC 在最小二乘誤差基礎上,採用混合整數規畫與稀疏正則化,將評分值強制映射至離散集合{1,2,3,4,5}。針對假帳號攻擊,方法增設對抗項(adversarial term),藉由ℓ1正則化扣減異常向量,僅保留用戶真實偏好。優化時引入交替方向乘子法(ADMM),並參考 Netflix 技術部落格(2021)對大規模矩陣分解的實踐,可結合 Docker+Kubernetes 進行水平擴充,以達到高效率併行運算。

真實案例與評估指標實作參考
為模擬缺失非隨機,用戶更可能評分喜愛內容,建議在 Netflix Prize 資料集中,依據用戶歷史偏好隨機刪除30%評分,並注入10%假帳號數據作測試。評估時除 RMSE、MAE 外,亦可參照 ACM RecSys 2022 大會提出的 robust RMSE (R-RMSE)與 Spearman 相關係數作為排序穩健度指標,並以 p<0.05 檢定結果的統計顯著性。 後端效能與服務可用性考量 整數投影與對抗項增添複雜度,計算成本較純連續優化上升約20%至30%。根據 RDMC 白皮書基準測試,在8節點 Kubernetes 叢集下,處理百萬級矩陣需時約24小時。團隊可採離線批次補完搭配線上微調的混合部署策略,兼顧資源利用與更新頻率。 前端體驗與運維流程優化 RDMC 可減少假帳號推薦內容,提升用戶對系統的信任度與多樣性。然而,前端需新增 A/B 測試與實時儀表監控,觀察評分分布變化;運維則應在 CI/CD 流水線中引入惡意流量偵測與安全掃描,確保推薦模型更新後的系統穩定性。 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okx.com/join?channelId=429743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