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
非最小線性時不變系統的Port-Hamiltonian實現與優化

Port-Hamiltonian概述與工程價值
Port-Hamiltonian系統(PHS)以能量流為導向,將物理系統的動力學結構內建於狀態空間模型。與傳統狀態空間(State-Space)表述相比,PHS強調結構矩陣的反對稱性及耗散矩陣的半正定性,符合物理守恆與耗散律(Van der Schaft & Jeltsema, 2014)。對後端系統工程師而言,PHS能協助在模型化階段直接捕捉能量交換機制,提升仿真精度及可觀測性;對控制器開發者,則可藉由結構化控制理論(Structured Control)推導出穩定性保證而無需額外極點配置。
實務上,PHS已成功應用於機械手臂(Robot Arm)、電力電子轉換器、熱交換器等領域,並且可結合微服務架構部署於雲端平台,實現分散式能量管理(Energy Management)。當開發者對接IoT感測器或Web3裝置時,PHS提供了明確的接口規範與動態安全條件,幫助優化資源調度與減少延遲。此外,結合生成式AI的參數辨識技術,能進一步自動化校準物理參數,降低手動調試成本。

非最小化系統挑戰與特性
傳統PHS方法多限制於可控、可觀且最小化(minimal)的線性時不變系統(LTI)。然而,實際工業系統往往含有冗餘狀態或不可逆饋送項(feedthrough term),造成Symmetric Feedthrough不可逆,導致結構化矩陣分解失敗。根據 arXiv:2201.05355v3(2023),作者提出擴展方法,允許輸出矩陣D的對稱部分S = ½(D + Dᵀ)不可逆,並同時處理非最小化模型之解耦問題。
此類非最小化系統的主要挑戰在於:一是如何在存在隱藏模態(hidden modes)時依然維持能量守恆結構;二是當S存在奇異值時,如何透過微擾(perturbation)策略生成鄰近的可行PHS。作者在第3節證明,透過拉格朗日乘子與線性矩陣不等式(LMI)緩解S矩陣奇異性,可確保可解性或指出不可行情形。

演算法解構與實作流程
為將理論落地至工程專案,以下闡述主要步驟:
1. 系統預處理與狀態分解
首先取得系統矩陣 (A,B,C,D),並計算S = ½(D + Dᵀ)。若S可逆,依Van der Schaft常見標準法執行Cholesky分解;否則,識別S的零特徵子空間,將系統狀態分為可逆子空間與奇異子空間,並對應地重組 (A,B,C)。
2. LMI設定與求解
根據 arXiv:2201.05355v3 Sec. 4,對可逆部份構造LMI:
find P=Pᵀ>0, W s.t. AᵀP+PA+2S_W ≤0, PB=CᵀW, etc.
此處S_W代表耗散矩陣,W為耦合矩陣。可使用CVX(GPL v2)或YALMIP搭配MOSEK(商用)求解。官方案例顯示,在n≤100的系統下,平均求解時間低於0.5秒(參考Benchmark Suite 2022)。
3. 微擾策略與可行性檢測
當LMI無解時,根據原論文方法對D施加最小Frobenius perturbation Δ,使S+Δ可逆,並調整C與B以維持耦合條件。此步驟可透過SVD分解快速定位最小改動方向,迭代至LMI收斂。整體演算法對缺失逆性部分具有自動檢測與回報機制。
### 4. 結構化模型重建與驗證
求得P、W後,即可構造J=−Jᵀ(反對稱能量流矩陣)、R=Rᵀ≥0(耗散矩陣)及能量函數流形H(x)=½xᵀPx。最後透過時域或頻域測試,驗證閉迴路穩定性與能量一致性。建議採用MATLAB Simulink或Python Control Systems Library進行快速驗證。

數值測試與案例驗證
研究團隊以三相不平衡電力系統做為實驗範例,模型階數n=60,響應頻帶涵蓋0–5 kHz。根據論文實驗結果,未經微擾時LMI可行率僅70%;引入最小Δ後,可行率提升至99.5%,且頻域響應誤差(H∞ norm)僅增加0.2%。這些數據證明擴展方法在處理大型非最小模型時,仍能兼顧穩定性與物理可解性。

潛在影響與風險評估
對不同工程師職能而言,PHS擴展具備以下影響:
正面:可將傳統冗餘或不具可逆饋送系統納入結構化框架;提升模型重用與分散式部署能力;降低實驗室調參成本。
負面:需依賴商用或開源LMI求解器,可能受限於許可與性能;微擾策略雖保證可行性,可能引入原系統動態偏離;若非物理底層開發者理解PHS基礎,可能誤用模型結構。
整體而言,本擴展方法為後端系統工程與控制演算法設計,提供了新一代結構化建模工具,值得在雲端SaaS、智能電網、自動化產線等領域深度探索與實戰應用。